入殓前琐俗有哪些 哭路头与接外祖是什么

2024-05-27 11:57:17 来源:天气万年历

导读:人死亡之后不会立即下葬,一般是在三日内进行安葬,也有延至隔旬或更长时间的。不少地方有将灵柩移至宗祠或寺庙闲置房屋暂存的习俗,那么你知道入殓前琐俗有哪些吗?哭路头与接外祖是什么意思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。

墓地

入殓前琐俗

入殓即用棺木装殓死者,通常入殓的时辰需由择日师或道士等确定。丧家根据择定的日子、时辰入殓。在有的地方,入殓之前,丧家还有许多琐碎的仪式需要办理,同时也有一些习惯与规矩需要遵守。

哭路头与接外祖

中国的许多地方,入殓时都需要直系亲属到场亲视含殓,而如果是女性亡故,则更需要女方的外家人在场亲视含殓,否则就会使亲戚之间的关系出现问题。这种情况是普遍存在的,如在浙江定海等地,大殓时,“宾客来问者用素服,谓之送殓”。”又如在昆明,家中有丧事,子或孙匆匆往各亲友家赶,人到门前,手叩不入,见人则跪下一叩,向亲友报丧。而当亲友到齐后,才可以料理含殓诸事。还有,“有子在外者,电闻奔丧”,也得赶快回来。所以当某家有老人过世,丧家都要立即通知相关亲戚,让他们赶来参加入殓仪式。而在必须到场的亲戚中,出嫁女与娘家人有比较特殊的习俗。

出嫁女由于嫁在外村,所以接到讣音后,应马上卸妆赶回娘家,并需沿途号哭着回娘家奔丧,至少一进村口或巷口时就应号哭,用当地方言唱着丧歌或哭丧调回娘家。

在闽台的闽南人中,这种现象称孝女哭路头。而娘家人听见渐近的号哭声,也知道自家的出嫁女回来奔丧,需派人到门口迎接,并发给她丧服,陪她直接到灵堂哭丧。这种哭丧调与词,有的也成为一种民间文学的创作。如闽南人孝女哭父亲时会拉长调子嚎道:“我苦啊!我爸哟!亦无倘加食(不肯多活)十年八年,也好成子成孙啊!我爸哟!”之类,而且哭丧起来一把鼻涕一把眼泪,有的甚至哭得死去活来,其哀痛之声凄凄惨惨,无不直戳听者的心窝。

墓地

如果是母丧,需等外祖家的人来亲视含殓。这时丧家需在门前摆上香案,上摆着香烛,却不点燃,孝子等则跪哭迎接,要外祖家的人搀扶后才可起身,此俗称接外祖或接外家。外祖家的人到后,对自家女儿的死因要详细查明,而其外孙或外甥们也需跪着陈述其母亲的死因及其他情况。如果外祖认为自己女儿的过世,是由于外孙子女忤逆或疏忽造成的,外祖会举起手中的手杖边骂边抽打他们,而加以惩罚和训斥,并且让他们长跪不起,以忏悔自己的罪过。等他觉得惩罚够了,才会叫他们起身去办其他应办的事情。在过去,台湾基隆一带,外祖接讣闻到丧家时,必须把门口的香案踢倒,先厉声责问外孙子媳不孝之后,才听他们跪着禀报,听完后才扶起外孙们。现则多改为外祖来后,把香案桌上的桌帷掀起一角,压在烛台下的方式进行。广东东莞一带也有类似的习俗,但却不是象征意义上的咆哮。在东莞,“为外亲者每遇姑姊妹女子之丧,牵率多人,名为吊哭,实肆咆哮。或由平日之不相得,外家习闻浸润之言,积嫌生怨,遂欲于其人之死一泄以为快”,有时也搅得丧家很不安宁。

在闽台,人死未殓时,除了上述两类人外,其他亲友闻讣,也需来探丧并参加入殓仪式,此方言俗称“埋(取其音)丧”,他们来到丧家,以挽联、挽幛、大银烛、糕仔封(白蜡烛、银纸、焚香、糕仔等用白纸包裹封好者)等,则赠丧家,此俗称“送礼敬”;有的则赠予金钱,作为买银纸烧给死者之意,实际上是以金钱帮丧家办丧,此俗称为香奠或奠仪,古称赙仪。奠仪的钱数应少于贺仪,而且只能是单数如15、31等,这有避免丧家再死人的意思。旧时,奠仪用白封套装之,同时需附上一纸帖,上写:“谨具财仪一封,尚人弛上某某亲公灵前,伏乞贮纳,不胜慰仰之至,大孝某亲老先生苫次,眷某某某鞠躬。”奉上奠仪等后,凭吊亲友即到灵前点上两炷香(丧事只能烧两根香条)祭拜,然后,等待入殓仪式的举行。

结语: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“入殓前琐俗有哪些,哭路头与接外祖是什么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