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什么 四川做功德的风俗

2024-05-28 15:58:05 来源:天气万年历

导读:对于信奉道教的信众而言,做法事是实践宗教信仰、履行宗教义务的一种方式,通过法事来体现对道教教义的虔诚和信仰的力量。有些地方即使不信奉道教,但是遇见丧事时,也会举办法事来为逝者积功德。那么,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什么?四川做功德的风俗有哪些呢?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。

做功德

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什么

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做功德、做法事、打斋、做斋等。时间一般是1—5日,不满1天的客家话叫“救吾”,即下午场。做功德时,先在家门前空地搭建功德厂,以竹木搭架,布幕罩顶,竹笪为篱。因搭建在通路上,需写借路纸条,分贴在道路两端,以示礼貌。功德厂搭好后,道士等在棚内建一神坛与祭坛,挂上三清、十殿阎罗、天堂、地狱图等,摆上法器、供品等。待朝曦初上,即鸣锣击鼓吹角起坛。村里戚友听到牛角号声,便陆续送祭品前来祭奠。中午,在空地上摆七张八仙桌,每桌上放一个斗,盛米插香,象征北斗星座。道士数人身着红丝袍,黄顶黑靴,手执奏板,一边念念有词宣经礼忏,一边绕桌穿插奔跑。这叫“朝北斗”或“穿午敬”、“走午敬”。做仪式时,锣鼓喧阗,“盾字铳”连续鸣放,热闹异常。午饭后,诵经礼忏,有的道士宣读经书文字,有的敲金击木应和。黄昏时,为死者招魂。晚饭后,如果父丧做打关灯,而母丧则做拜血盆。在这些仪节中,道士通常做武场,边唱《拜血盆歌》等,边耍杂技,如竖蜻蜓、翻跟斗、穿火圈等,以表现目莲救母途中的艰难。接着表演西天取经的故事,一位道士念唱西天取经故事,另两位道士则在堂上表演各种动作,以表现西天取经的艰难。然后引魂过桥,在空地上用桌子搭一座桥,桥头安置纸扎的牛头马面,作把守状;桥尾安置纸扎的金童玉女,作迎接状。道士坐在桥头唱道情词,把父母生育之恩、目莲救母、刘全进瓜、唐僧取经等故事,用山歌小调曼声唱出来。丧家男女和近亲戚族女眷则坐在桥下接续焚冥镪。待情词唱完,道士手持引魂幡前导,唱白交作,孝子跟后,引魂过桥。道士的唱白把望乡台、奈何桥的种种风光,和地狱中的种种鬼趣,娓娓道来,令人听了毛骨悚然。道士领着孝子们来回过桥七次,表示过了七洲桥,亡灵已到阴间,这才结束道场。“台湾客家人在出殡前,也要择日做追荐仪式,请僧道来做道场,念经超度亡灵,他们称此为“做斋”,而规模较小的则称“救苦”。这些仪式通常从傍晚起举行,通宵达旦为亡者念经、拜忏、超度,时间最短的以一夜为度,有的为一天二夜,最长的可以是七天八夜,其取决于丧家的财力。一般而言,超度仪式告竣的当天即为出葬之日。永定客家人在丧礼过程中也要请道士来为死者做功德。他们到丧家,要建立一个神坛和一个祭坛。神坛上挂着道家的各路神像,并供着天桌、米斗、香炉等。祭坛上供奉准备烧给死者的房屋和祭品。然后,道士们诵经,做各种仪式,如晚上有手持两支火把舞动的“打火光”仪节,并引导丧属做家祭仪式,以超度死者。

做功德

福建连江在盖棺之夜,丧家要请僧道作醮,“以荐亡者,谓之拔亡,俗称悦尸,为其诵药师经也,又名药师。置灯树七层,每层燃灯七盏,共四十九盏,子女随哭随转,谓之搬药师模”。在仪式的过程中,还有“破地狱”的节目。因为当地人认为死者有罪,必入地狱,所以需要破之,以解救。做仪式时,由执丧用僧,余多用道士。出殡后之第一夜向天地神龛通告,名曰安神。若丧亡少年,或劳弱疾病者,则更铺筛、盘扫、雄鸡,以炮竹送出,名曰打扫。”

四川做功德的风俗

四川多数人家在丧事中多用僧道作佛事,而且道场者在地上“置磁器一十八假为地狱,淄流扮目连菩萨,执禅杖以次击破之,以为破狱,救出犯罪者。”

贵州开阳的绝大多数丧家,都会在自家的办丧过程中“招僧道作佛事”,因经济力量不等,故做佛事的“日期多少不等,或三日,或五日,或七日,皆曰做道场。”在平坝等地也同样,“自初终至除服,多用僧道”来处理仪式活动,“初终时者,名曰开路。出殡前一夜者,名曰绕棺或办夜。出殡时沿途随行者,名曰送葬。满百日或一年者,名曰做百日、做周年。至除服,则更有建大道场,追荐亡者。以上及于三代,其中惟建道场名目很多,“在生曰寄库道场,始卒曰上山道场,释服曰除灵道场”。简阳等地的士人家间有不营佛事,惟朝夕哭泣祭奠者;余则招僧礼佛,多焚纸钱,置魂幡,设灵位,金铙鼓呗,昼夜不息。有招亡魂,破铁围城,放焰口诸名目,或三日、五日、七日不等,名为替亲解罪。合川一带的丧家,在办丧期间多延僧道于家做道场。僧道到丧家后,“悬神像,设香案,供茗果,曰安师。是夕,具浴器于门外。覆以伞,围以席,旁置死者衣服,曰招魂。次夕,于地用石灰画作狱形,以一人扮作目连尊者,手执锡杖,金鼓随后。绕地而行,曰破地狱,女曰破血河狱。”又次夕,“搭高台于门外,僧道登台,讽释谈章,普安咒以米团撒地,曰放焰口。又遣人于路插烛焚楮,曰放路烛。有于江下雇船,僧道踞船头作法事,以纸为烛放河中,多至一千,少亦数百,顺流而下,曰放河灯。有用篾扎大圈作骨,径二尺许,以铁丝架十字牢系,圈中作十字架,缠以破布,菜油浸饱,外糊纸如桶状,长五尺,上有顶纸,用黄用红,以无破损、无隙缝漏烟为度。二人双手擒圈,以松香、清油著火燃之,俟烟熏满,二人之力不能不松,松则高飞,飞至空际,顺风而行,数十里外皆见之,曰放孔明灯。散斋之日,于五更后,具茗果、米糍,对天然点小烛百余支,朝天礼拜,曰供天,又曰然天,名其烛曰然天烛。俗传然天烛以照小儿,可以稀豆。糍曰然天糍。此数日中,除诵经外,有早朝、午朝、晚朝、召将、上表、申文、朝幡、请水、散花、拜忏、祭车夫等名。其散道场所焚烧者,有箦扛、灵屋、舆马、衣服等纸扎。又必立竿于门外,上悬黄幡,尾另以布联之。布一端,尾十余,分之系以钱,凌风飘扬,布自结,僧道或指为福寿字,或富贵字,谓之幡尾。无子者窃以佩之,谓可生子。”此外,还“将死者姓名、居住、生卒年月并荐先祖亲戚各姓,以及诵某经若干卷,拜某忏若干轮,书于册,朱验钤印,交以主人,曰经单簿。”

结语: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“闽粤客家人把做道场称作什么,四川做功德的风俗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