除夕放爆竹的习俗 除夕放爆竹的传说

2024-11-05 17:00:30 来源:天气万年历

导读:除夕是很重要的节日,也是春节的前一天,因此是辞旧迎新的日子。在除夕的夜晚,我们经常会听到天空中不断响起的鞭炮声,这是中国人的除夕放爆竹的习俗,那么你知道除夕放爆竹的传说是什么吗?不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。

爆竹

除夕放爆竹的习俗

经过除夕一夜的折腾和盼望,到了鸡鸣(丑时、1点~3点),终于迎来了新的一年,也就开始了新年的仪式。新年首先要放爆竹。

汉代没有火药,在堂前用火烧烤竹节发出噼噼叭叭的响声,以“辟山臊恶鬼”。据说,山臊恶鬼居深山中,有一尺多高,人碰上就会生病。

《神异经·西荒经》载:“西方深山中有人焉,身长尺余,袒身捕虾蟹,性不畏人,见人止宿,暮依其火,以炙虾蟹,名曰山臊,其音自叫。人尝以竹著火中,爆燃而出,臊皆惊惮。犯之令人寒热。”

《荆楚岁时记》载:“正月一日,是三元之日也,春秋谓之端月。鸡鸣而起,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。”

魏晋时,炼丹家们发现硝石、硫黄、木炭合在一起能燃烧。宋代高承《事物纪原》说,“马钧始制爆仗”,恐不确。爆仗的出现应该与火药同步或稍晚一点。唐代仍用爆竹,称作“爆竿”。宋代,已普遍使用纸裹火药制成的爆仗、鞭炮和“起火”。以后逐步改进,并推广到各种喜庆场合。

除夕放爆竹的传说

相传,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“夕”的怪兽,头长触角,凶猛异常。"夕"长年深居海底,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才爬上岸,吞食牲畜伤害人命。因此,每到一年的最后一天,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,以躲避"夕"兽的伤害。

除夕

有一年的最后一天,桃花村的人们正急急忙忙上山避难,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,只见他手拄拐杖,臂搭袋囊,银须飘逸,目若朗星。乡亲们有的封窗锁门,有的收拾行装,有的牵牛赶羊,到处人喊马嘶,一片匆忙恐慌景象。这时,谁还有心关照这位乞讨的老人。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,并劝他快上山躲避“夕”兽,那老人捋髯笑道:"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,我一定把‘夕’兽撵走"。老婆婆惊目细看,见他鹤发童颜、精神矍铄,气宇不凡。可她仍然继续劝说,乞讨老人笑而不语。婆婆无奈,只好撇下家,上山避难去了。

半夜时分,"夕"兽闯进村。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:村东头老婆婆家,门贴大红纸,屋内烛火通明。"夕"兽浑身一抖,怪叫了一声。"夕"朝婆婆家怒视片刻,随即狂叫着扑过去。将近门口时,院内突然传来"砰砰啪啪"的炸响声,"夕"浑身战栗,再不敢往前凑了。原来,“夕”最怕红色、火光和炸响。这时,婆婆的家门大开,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。"夕"大惊失色,狼狈逃蹿了。

第二天是正月初一,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。这时,老婆婆才恍然大悟,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。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,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,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“啪啪”炸响,屋内几根红蜡烛还发着余光……;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,纷纷换新衣戴新帽,到亲友家道喜问好。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,人们都知道了驱赶"夕"兽的办法。

从此以后,人们把这一天叫做除夕。

从此每年除夕,家家贴红对联、燃放爆竹;户户烛火通明、守更待岁。初一一大早,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。这风俗越传越广,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“过年”。

结语: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“除夕放爆竹的习俗,除夕放爆竹的传说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