客家人把七期称为什么 两广一带做七是怎样的

2024-05-28 11:51:56 来源:天气万年历

导读:烧七也就是做七,就是七个七日祭,但是并非每个七日就要进行祭祀。虽然逝者为大,但毕竟已经死去,给后人留福积福更大一分,故头七、三七、五七和七七最宜祭祀。那么,客家人把七期称为什么?两广一带做七是怎样的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。

做七

客家人把七期称为什么

客家人把七期称为“酬七”、“筛七”或“做七七斋”。每届七期,多数地方的孝子孝孙要着孝服备牲醴哭诉祭奠,有的还请僧道做法事超度亡灵。其中四七为“妹子七”,该日的开销全由出嫁女负担。大埔人将做七称之“奠七”,做三七时,用“纸糊灵屋,谓魂帛入灵”,且“设席加厚,以谢前时用事者”,末七后,早晚做孝始停。有的地方则有“走七”的风俗。老人如在初一、十一、廿一去世(大埔人仅限初一去世者),在其去世的头七,全家人早饭后要锁门离屋,至傍晚才回来。因为俗信这一天亡灵会回家,所以要回避。长汀则有“撞四七”之俗,据说人死后的第四个七日如碰上农历的“七”日,阴魂会回家作祟,所以全家人在四七前一天晚上要避开,到第三天才回来,甚至连家畜都要移走,同宅居住的邻居也要回避,省得阴魂找麻烦。宁化人认为,不仅是人死后的四七,七七如碰上农历的“七”日,阴魂也会回家闹事,为了避免“撞七”和出凶祸,举家要“走七”回避。在闽西客家人中,五七、七七祭祀比较隆重,其他的七期只是上坟烧纸祭奠而已。在长汀,五七时,亡灵不能吃家中的饭菜,所以出嫁女(无女就由外戚办)应备办酒菜,送到死者家中祭奠亡灵,这叫“送五七饭”,其他亲友则送冥镪与粉干等,中午时分集中焚化,这叫“烧饭箩”。此外,丧家也要拿一二件俗称“手尾”的死者遗物分赠给送五七菜的女姑。七七,客家人称之为“断七”、“封七”、“尽七”、“完七”。这一天丧家要做法事,戚友来参加祭奠,傍晚焚烧楼库等;有的地方在这天要将死者的灵位请进“香火堂”(宗族分支的祖堂)神龛入祀,此谓“上祖堂”,或先移入本屋正厅神龛入祀,以后再转移到祖祠。

两广一带做七是怎样的

广州一带做七是人死后逢七所做的追荐拜祭礼。一般以单七为“大七”,双七为“间七”或“暗七”。头七是死者新丧不久,丧家哀悼气氛仍在,所以其通常与丧期结合在一起。三七的祭祀,主要由亲友祭拜。五七必须由出嫁女回来主办,如没出嫁女,侄女、侄孙女也可以。七七称末七,仍由丧主负责致祭,其仪式俗称“做末事”,所以在末七丧家通常要大开筵席,邀请各位亲友光临。同时,在这一天,那些丧堂、祭帐、灵台等都可拆除,仅留下拜桌来放神主,并要早晚侍奉,直至百日。””四会等地的七日之奠,必用道士,“始事曰召请,终事曰送亡”。此外,“每于三七、五七前召僧众作佛事,谓之打大斋。择定七期为散杂日。先期,僧来立素,后举家素食。届期,第一夕入坛,另纸书亡者衔名奉坛上。二三四日皆讽经,早晚设素筵,请亲友,曰来吃斋。二夕散花,奉亡者牌位行仙桥。三夕放生,纸扎仪仗,用鼓乐导僧,临水滨买禽鱼纵之,亲友皆会。四夕放焰口,僧登台诵经咒施食,烧受生钱,以担计。事毕开荤,曰倒厨。五日,亲友到吊奠,曰约吊。主家即以荤筵款之,曰散杂”。

墓地

广西许多地方的丧家,一七谓之首七,自首七至七七,每七必致祭举哀。在每个七祭中,“均延道士礼忏诵经,名曰打斋。亲友之情重者皆致送香烛,主人备酒筵申谢”。惟四七不举办七祭,所以该地有“生不做四十寿,死不打四七斋”的俗语。五七则由女婿或侄婿出资办理,俗云:“五七不吃自家饭。”此外,平乐人所办的丧筵,必须有豆腐一盘,故有豆腐酒之称。“又以丧家尚白,故有白酒之称。”

贵州绥阳一带死后每七日必祭,谓之烧七,至七七方止,认为阳魂七日来复,故需祭祀。在玉屏一带,丧家“每逢七日,设供荐亡,多用楮钱”。沿河等地的丧家七日一奠,为烧七,至七七毕。

亲友奠以楮钱,以道教主事,亦有用儒教行文公礼者。在兴仁一带,自逝世之日起逢七日必祭。祭则焚楮袱,一七七袱,二七十四袱,推至七七乃止。

成都、合川、渠县等地称此为“烧七”,如果请僧道做法事则称“应七”;华阳等地称“作七”;新繁人谓“敬七”。许多地方如金堂、武阳等,丧家逢七即请道士念经超度亡魂。但头七需出殃,五七则要做较大型的道场,而非念“小经”。做五七时,普通人家请和尚或道士5~10人,做道场3~5天。豪绅人家则请道士数十人做九天水陆大道场,并大办宴席,请客酬礼。彭山的有力者乃依七七延僧道诵经。至五七日,则大设水陆作佛事,放焰口,亲友亦咸以香楮、联文致敬;即无力者,于此日亦必召术士于家,小为道场,谓之做五七。

结语: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“客家人把七期称为什么,两广一带做七是怎样的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