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的入殓风俗 杭州把入棺称为什么

2024-05-27 15:43:37 来源:天气万年历

导读:殡葬流程与仪式内容可能因地方文化不同而有所差异,不过殡葬的每一个过程都蕴藏意涵,我们需要去了解,也需要去遵守。那么,南京的入殓风俗是什么?杭州把入棺称为什么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。

墓地

南京的入殓风俗

南京人通常是根据“七单”所择的吉日入殓,入殓前先给死者易衣,并由于俗传人死必经恶狗村,因此在更衣后,以龙眼七枚悬于手腕上,或以面作球亦可,“俗云持之可御恶狗之噬”。入殓时,亲人均需环送,将亡者抬入棺内,然后封钉好棺材等候出殡。在扬州等地,殓之日,鼓吹迎宾。殓时,具仪仗,奉尸入棺,男礼请本房房长封钉,女以舅氏行之。五服男女各加孝帛,穿孝服。安灵位,先子孙举哀祭奠,后亲族至友行礼。择日师以生庚化命批单注明回煞日期,贴于灵位旁,年逾六十正贴,余视年岁欹斜。此外,也需缮写门状,悬墙门外。在太仓等地,入殓的时日必请道士选择,以避生人支干冲克,以致“有十余日始殡者”。此外,入殓后,他们还需要举行俗称“人席”的仪式,“以蔬食遍祀祖先及亡者”。”在上海崇明一带,人死后第二日大殓,“亲旧闻讣皆会吊,赠赠以金银,或冥镪、楮帛诸事。既夕,孝子亲视殓,捧首足入棺,殡诸寝。贫者殓毕,既撤堂隅,或寄殡于外,七中祭奠而已。”

墓地

杭州把入棺称为什么

杭州人把入棺称为小殓,而称盖棺为大殓。入棺时,由“妥司量其棺之容积,先置炭屑于其底,置被焉(即戚属所赠)。吊者叩奠,亲属跪而号哭,亦以次叩奠。毕,妥司束以绞衾,乃登棺,于其隙处以纸筋、灯草包遍塞之,掩衾结绫,高与棺平,乃封仰尘”。在海宁等地,通常是由阴阳生择吉入殓,到了“殓日,徇俗用僧道鼓乐,堂中横置棺木,司殓事者曰‘妥司’。有全殓绵者,有五足绵者。殓衣套叠竟,一人背之出门,绕屋而反。丧家伏迎号哭,一人以秤权之,受用能,乃衣诸尸。襟裾未扣,以巾束之,而陈尸于堂。孝子捧首足示意而已,媳若女为之梳栉,凡有服戚族各牵绵于死者之身,取属扩之义。妥司量其棺之容积,先置炭屑于其底,铺衾焉。及冠履整备,乃登棺。其隙处以石炭包灯草荐遍塞之,掩衾结绫,高与棺平。孝子亲视含殓惟慎。至殓则亲属跪而号哭,亦以次叩奠毕,然后盖棺,停放掩帷,而殓事毕矣”。”在台州、玉环一带,入殓时,先在棺材底部垫一层草木灰或石灰、粗糠等,其上再放一层木炭,据说此可以防止树根向棺内生长。木炭上放三根竹竿,以代表床棚,上面再放死者生前用过的草席。席上再铺死者生前用过的棉褥,此称“本身棉褥”,而后,再铺上女儿送的棉褥。这时,要敲响锣鼓,孝子等跪地痛哭,办丧的执事等移尸入棺,并在尸体的头下塞一片瓦,脚下放一杯土,希望死者投生到下世,可以不再吃海水饭,不再当渔民,上有瓦,下有土不会再有被海浪吞噬、死无葬身之地的危险。此后,棺材内还要铺放“岁被”和随葬物件,并剪下棺材里的席子的一角,留作“中煞”时的药用,同时,也有留财留丁的含义。而仙居县一带则将草席的四角均剪下来留着,此也表示留丁留财之意。

贵州许多地方往往是择吉时掩殓。在平坝一带,当棺木准备好,就可以开始入殓。但临时没有棺材的就要等几天。入殓时,先铺以布帛制成的下垫,其平铺七星板上;也有将下垫先铺在尸床上,兜着尸体,以便可以执着下垫,较容易将尸体纳入棺中,所以也有人称下垫为“兜尸”。然后,将尸体放在下垫上,并将头、手、足各部安置端正。再将俗称鸡鸣枕的枕头放于尸体的头下。在尸体上盖上红锦为表、白布为里的上盖,并使尸体的头部露出。尸体四周的空隙,用纸或帛包陈年石灰或炭屑等塞满,使尸体不能动摇。接着,放进亡者生前所落下的牙齿、头发等,以及如金玉之属的心爱之物。最后是在亲人的哭泣声中盖上棺盖封钉。有的人家在这时只是将棺盖虚掩,待出柩时还要重新打开,让亡者的亲友再看死者一眼,做最后的告别。

结语: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“南京的入殓风俗,杭州把入棺称为什么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