腊月初八腊八节 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

2024-07-10 11:26:12 来源:天气万年历

导读:腊月节日多,最先遇上的就是腊月初八腊八节,我们过腊八都希望吃上美味的腊八粥,也是腊八的习俗之一,腊八粥各地材料都不同,那么哪里的腊八粥最好吃呢?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去哪看呢?和万年历小编一起去瞧瞧吧。

腊八

腊月初八腊八节

农历腊月初八,古代称为“腊日”,俗称“腊八节”。这天中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。

腊八节的由来

腊八一词成于秦代,最早是欢庆丰收、感谢祖先和神灵的祭祀仪式,后又有了逐疫之意。还有一说,腊八节来自“赤豆打鬼”的风俗。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,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,专门出来惊吓孩子。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,害怕鬼神,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、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。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,单怕赤(红)豆,故有“赤豆打鬼”的说法。所以,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、赤小豆熬粥,以祛疫迎祥。佛教中,腊八还是佛祖成道纪念日,也是佛教的盛大节日。

腊八粥

过腊八喝腊八粥,这一习俗早在宋代就有记载,已有一千多年历史。宋朝吴自牧撰《梦梁录》卷六:“八日,寺院谓之‘腊八’。大刹寺等俱设五味粥,名曰‘腊八粥’。”相传腊八粥起源于释迦牟尼成道前,牧女献糜的传说故事。因此腊八日寺庙多用香谷、果实等煮腊八粥供佛,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,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。元人孙国敕作《燕都游览志》云:“十二月八日,赐百官粥,以米果杂成之。品多者为胜,此盖循宋时故事。”

腊八粥

《清嘉录》载:“居民以菜果入米煮粥,调之腊八粥。或有馈自僧尼者,名曰佛粥。”此俗从古至今一直兴盛不衰。

最早的腊八粥是红小豆、糯米煮成,后经演变,加之地方特色,材料逐渐增加,当今更始丰富多彩。南宋文人周密撰《武林旧事》说:“用胡桃、松子、乳蕈、柿蕈、柿栗之类作粥,谓之‘腊八粥’。”清代《燕京岁时记》里则称“腊八粥者,用黄米、白米、江米、小米、菱角米、栗子、红江豆、去皮枣泥等,合水煮熟,外用染红桃仁、杏仁、瓜子、花生、榛穰、松子及白糖、红糖、琐琐葡萄,以作点染”,颇有京城特色。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,既可口又有营养,还能增福增寿。

腊八蒜

北方腊月初八有用醋泡腊八蒜的习俗。方法是将蒜瓣去皮,浸入米醋中,装入小坛封严,至除夕启封时,蒜瓣青翠,蒜辣醋酸相融,味道独特,是吃饺子、烧菜的好佐料。

民俗小百科:“腊八算”

旧时腊八也是店铺商家计算收支盈亏、整理欠款和外债的日子。腊八这天债主要通知欠钱的人家准备还钱。北京就有句民谚:“腊八粥、腊八蒜,放账的送信儿,大债的还钱。”过去腊八节没有当街吆喝卖腊八蒜的,就是忌讳“蒜”与“算”同音。家家户户动手泡制腊八蒜的时候也会算计一年里一家的收支,想想如何过年。

结语: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“腊月初八腊八节,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