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人是如何起名的 古人起名有什么讲究

2024-04-29 21:33:36 来源:天气万年历

导读:在古代,起名是非常重视的一件事情,打击爱对名用很少,都是互相称呼“字”的,比如三国里互相称呼的就是字,因为三国里面很多都是官员贵族。那么,古人是如何起名的?古人起名有什么讲究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万年历小编的介绍吧。

古人

古人是如何起名的

古人起名的文化真是昔非今比,不像我们当今社会起名这么简单的一姓一名,古人除了姓和名以外,还要有字(表字)、号等,且并不是像现在我们取名直截了当,古人出生后先起名,长大以后要取字,两者相连,通称名字。其“名字”一词包含了“姓”“名”“字”三个部分,和现在我们说的名字不是一码事,三者各司其职。清代著名学者王应奎在阐述名字的作用时说道:“古者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。”由此说明,一个人的称号基本上是由名与字组成的,虽然各有各的用途,但二者间还是有关联的。

古人大多因名取字,而且名与字之间必然存在着相关的联系,如三国时蜀汉名将赵云,字子龙,在这一名字中,“云”是名,“子龙”则是对云的解释,“云”就是“子之龙”(天子即为真龙)。古人的名有诸多种类,字也有相应用途,最初人们取名往往只取一字,而且与“仲”“甫”“子”“伯”这些能够表现年龄范围的字组合使用,例如孔子的弟子冉雍字仲弓、仲由字子路、冉耕字伯牛,“弓”就是冉雍的字,“牛”就是冉耕的字,“路”就是仲由的字。西汉早期,人们取字开始有所讲究,除了注重效法古人以外,字的寓意方面也被人所重视。例如取字“士忠”“豫德”“贤明”,等等。

号在古代属于一种特定的别名,也叫“别号”。早在商朝末期,取号就已经为大众所认知。《周礼》对此解释道,号乃“尊其名更为美称焉”,可见在当时人除了有名、字之外,号不失为另一种美称。我们最熟知的《水浒传》中梁山一百零八个大将个个都有响当当的名号,以至于大多时候人们都习惯直呼其号,不叫其名,如“豹子头”“黑旋风”,等等。

古人

古人起名有什么讲究

首先必须说明的,中国古代“名”和“字”是分开的。古代中国人有“姓氏名字号”这几样才算是完整的称谓。

在我国的传统文献《礼记檀弓上》就提出“幼名,冠字,五十以伯仲,死谥,周道也”翻译过来就是说:“小的时候称呼名字。等到二十岁举行冠礼以后,则称呼其字。五十岁之后就会称呼其排行,或伯或仲或叔或季。死后称其谥号。这是周朝的制度。”把人的一辈子给安排好好的。

幼名是乳名,也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小名。读书后就取一个正式名字叫学名,有的人学名和本名是一样的。贫苦的老百姓很多人没有文化,孩子从小务农,所以小名就用一辈子了。

冠字呢,指的是行冠礼的时候要表字,中国古代20行冠礼。事实上大多数人冠字的时候都要早于20岁,唐代叫元服,日本圣德太子之后全面学习唐朝所以也叫元服。

女子15岁之后行“及笄礼”,也称“笄年”。笄同簪子,及笄,就是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了。也就是说表示已经成年了,可以结婚了。

死谥是人死以后所用的,谥其实在古代非常的重要。因为我们中华民族讲究“盖棺定论”,担当生前事是为了“赢得身后名”。当然谥号这个就不是人人都可以用的了,一般是帝王和大臣(一品以上)才能使用。

结语:以上是万年历小编整理的“古人是如何起名的,古人起名有什么讲究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